close

20120908_132630.jpg

份量已在其中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非非

近日聽到一宗真人真事:一名婦人感慨兒女已長成,不像從前那樣,在家裏整天嚷着媽媽媽媽,在自己身旁繞圈打轉,每到放學回家,都往廚房走進走出,看媽媽煮甚麼東西,還喊着吃這吃那。兒女越長大,跟媽媽的話越少,終至出來工作,常常忙得晚飯也在外吃,回到家一聲不響的,梳洗後便睡覺。從前的喧鬧和親切不再,她感到自己在家裏形同虛物。她每天都跟鄰居埋怨這件事,有一天跟鄰居說過後便跳樓死去。

人,真的很着緊自己在家裏、工作單位和某些場合上的份量,大家都被這個份量迷惑了。老實說,計較「份量」也是人之常情。

如果丈夫忘記結婚周年紀念或妻子的生日,可想妻子在婚姻上的份量是如何的輕,她有的只是「老婆」的名份。

如果老闆喊不出員工的名字,或從不跟他談及公司計劃,連淺談也沒有,可想這個員工在單位裏的份量是不足道的,他得到的是月尾的薪酬。

在大合照的場合,重要人物站在前排,越重要越是靠中央站,站得越後的,不過是陪襯品。在晚會裏,鎂光燈落在主角身上,人們都跟他碰杯聊幾句,角落裏,有些人握杯自酌,跟他聊的只有幾個人,他不過是個小配角。

這種種,「份量」的輕重落於他人如何待我,而不是我該如何真誠地看待自己。

我有一個親人,他在學業上沒有大成就,是無心向學一類,在我這個看學業重於一切的人來看,是不長進的。他在事業上也無甚表現,多年來薪金沒有提升,職銜沒有改變,我敢說,一個地盤技工的待遇比他還好。他沒有多少積蓄,也沒有物業,不客氣地說,是一事無成(以香港人的價值觀來看)。一年,我送給他生日禮物,花紙上寫下:「不飛則矣,一飛衝天。不鳴則矣,一鳴驚人。」筆跡還帶點豪邁,表示我的期望和勸勉。他喜歡我的禮物,卻討厭勉勵的話語。他說,我的話給他很大壓力,他永遠也不會滿全我的期望,他只想按着固有的模式一直活下去。當時我很難過,一是勸勉竟成了施壓,二是我竟然把自己的想望強加於人。

又過了十多年,這個親人還是老樣子,沒有進修好自我增值,收入和積蓄也沒有進賬,但他依然活得自在。

我再看他的人生,用港人的價值觀來衡量,必然老無所依,露宿街頭;但看他的待人態度,卻沒有多少人比得上。他侍親至孝,每每在工餘給母親做菜燒飯,替老母買日常用品,不管多重多昂貴,他都背得起、願意買。他對朋友重情義,有誰給人誤會了,心裏委屈,他便聽人盡訴苦衷;有誰有急事,無暇照顧家中老小,他便充當褓姆,照顧無誤;有誰手頭拮据,他便給人一點錢買日用品。他不是黃大仙或菩薩等神明,沒有神力,卻有慈悲心腸。時間和金錢都花在家人好友上,沒有了他,親友必有斷臂之痛,他一生都愛人助人,他生命的份量正大如此。我也有幫助他人、關懷別人的時刻,但論付出遠不及他,遑論有「份量」之人。

如果死去的婦人細心一想,她為兒女和家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,沒有她,家不成家,兒女或已走入歧途,這就是她在這個家的份量,是無容置疑的。子女不再像幼時般親近她,只是人生一個階段,時間是無情的,有時把好事轉化成壞事,但隨着流逝,又見它有情,它會把逆境換成順境。當兒女結婚成家後,也許體會到父母的艱辛,自會侍親至孝,婦人便再享兒孫福樂。

生命自有它的份量,每次掃墓,我都深刻感受到。當我走過一個個墓碑時,都會看看碑上的人像和字句,有的人老死,有的人年幼身故,我懷着敬意來看,撇下學位和財產等尺度,我相信他們的生命有一定的份量。

 

2016.02.05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 份量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france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